
代縣趙杲觀宮愛文攝


趙杲觀吳杰強攝

趙杲觀賀連舟攝
□作者李九龍
在晉北代縣的東南一隅,有一座天臺山,它巍然聳立,像大地沉睡千年后驟然挺起的脊梁。這座隸屬五臺山脈西段的山峰,距縣城二十公里,主峰海拔1951米,山勢如巨龍伏臥,脊線呈東北——西南綿延。其名之秘,深藏于山腹古剎天臺寺的鐘磬余韻里;其名之顯,蘊含在省重點風景名勝區(qū)趙杲觀之中。因別于浙江天臺山,故冠以“北”字,稱北天臺山。
北天臺山山體以元古界變質巖與花崗巖為骨,經萬年風雨剝蝕,成就了如今斷塊嶙峋、溝壑如削的雄奇地貌。山勢獨具“山”字奇格,中央孤峰傲然拔起,直指云霄;兩側絕壁森然陡立,深澗縱橫,儼然一道險隘屏障。冷兵器時代的烽煙曾在此升騰,多少金戈鐵馬的呼嘯,皆被這嶙峋山巖無聲吞咽。
山巒的懷抱里,生命如暗涌般豐沛。因受地形影響,樹木隨山就勢,各呈奇態(tài),蔚為壯觀,有山桃、山杏、刺梅、照山白、黃櫨等植被,四季景致參差遞變,織成一幅莽莽蒼蒼的天然畫卷。這里孕育著北方罕見的針闊混交林海:油松虬勁如盤龍,落葉松挺拔似青峰,楓樹則如丹霞染透秋空。風霜是嚴酷的刻刀,雕琢出萬千姿態(tài):或枝干盤曲于危崖,或挺拔獨立于云際。四季于此揮灑色彩:春則野花綴坡如星落,夏有濃蔭蔽日似墨潑,秋來層林盡染若霞燒,冬至冰掛瓊枝恍入琉璃仙境,實乃北地珍貴的植物寶庫。山勢陡峻,自成小氣候,氣象瞬息萬變,云生霧涌,更添幾分迷離。
一
北天臺山的精魂,深植于溝掌幽邃處的“三晉第一觀”——趙杲觀。其名源自一段浸透血淚的春秋悲歌。據《呂氏春秋》記載,公元前475年,晉國卿大夫趙襄子為拓疆土,于夏屋山(今代縣東北,和勾注山相接)設謀誘殺其姐夫代王。代王夫人(趙襄子之姊)聞此噩耗,質問弟弟無果,遂悲憤自戕以殉故國。代國丞相趙杲,毅然掛印封金,攜遺臣家眷遁入此山,避世苦修。后人感佩其忠貞氣節(jié),遂將其棲隱之地尊為“趙杲觀”。此觀依天然洞穴營建,素有“天臺十八洞,洞洞各不同”之奇絕,創(chuàng)建于北魏太延年間(公元435年-440年),歷經一千五百余載風霜,今為國家級森林公園、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(qū)與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古人曾贊:“臨幽谷,倚奇巖,山清水秀,洵代郡之勝境,人間第一蓬萊也?!?/p>
入山門,穿行于北洞區(qū)。彌勒洞高踞峭壁,殿宇凌空,數百級石階如天梯垂掛,為朝山第一洞天。彌勒祖笑坐蓮臺俯瞰塵寰。四大天王分別手持清風劍、琵琶、雨傘和蜃,象征風、調、雨、順。前行不遠,支腰石突兀而生。支腰石又名下馬石,為官騎馬者唯于此棄鐙,方可入觀進香。相傳有位虔誠老者至此,累得腰酸腿疼氣喘吁吁,無意間以樹枝支撐石縫,痛楚頓消,自此“支腰石”故事得以流傳。過了支腰石,碑林長廊依山逶迤,三十通古碑靜默矗立。趙杲觀,這座曾經的道教清修之所,在歷史的斷層中,完成了一場關于“消逝”與“存在”的對話。
碑林深處,便是趙杲觀的心臟——朝元洞。其構造堪稱鬼斧神工:五層木樓如寶塔斜倚,層層內縮,依次塑有彌勒、如來、玉皇大帝、玄天上帝、接引佛等諸佛像,鑲嵌于峭壁間一道天然巨縫之中。自底層洞門入內,需援鐵鏈攀援而上,至第三層始有木梯。及至頂層,爬出洞口,蒼茫山色盡收眼底,恍然有置身蓬萊之幻。相傳此洞正是趙杲當年餐霞飲露、靜觀世變的隱修之所。
朝元洞東北,九仙女洞幽藏絕壁。洞內塑代王九個女兒像,各執(zhí)樂器,其中八位容貌相似,形同孿生姐妹,一樣的俊美嫵媚。唯第九女卻凝眸回望,微蹙愁容。相傳這代王的第九個女兒,避難于凌空絕壁洞穴后,實在有些難耐落寞,想重溫昔日奢華舊夢而重返世間。趙杲見她如此,更怕觸動其余幾位女兒歸舊之心,逃離下山惹出禍端,便終日坐于洞口嚴加看守。據說夜宿者常聞洞中傳出歌聲,幽怨婉轉,如泣如訴。洞口樓閣塑趙杲像,神態(tài)堅毅,目光如炬。因距窟頂僅余二指半,故有“趙杲觀離天二指半”之說。
九仙女洞西北,是仙閣登云洞,堪稱奇絕之冠。三重樓閣懸嵌于萬仞絕壁,后方倚石洞建重檐,上層塑太上老君、元始天尊、通天教主三像,中層塑關帝像,匾額高懸“橫空出世”。上下竟無棧道可通,唯數丈鐵鏈垂于虛空。攀援者需手足并用,引身而上。至半山腰,更有凸巖如蓋板阻路,鐵索于此乍然懸空,需奮力蕩環(huán),方得續(xù)攀。此閣盡得“玄、險、奇、絕”之真味,趙杲觀因此贏得“雁門懸空寺”的驚世美名。
九仙女洞極頂西側,是老祖洞三重樓閣。老祖洞洞樓三層,頂層供奉趙杲牌位,中層塑趙杲之像,為祭祀老祖趙杲之地。相傳趙杲于此隱修,仙逝后形骸遺留洞中,蛻化為洞中巨石,人稱“老祖石”。
九仙女洞北,是藥王洞,相傳為藥王孫思邈棲身煉藥之所。孫思邈,京兆華原(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(qū))人,唐代醫(yī)藥學家、道士,被后人尊稱為“藥王”。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(yī)療經驗,不斷積累走訪,及時記錄下來,著有《千金方》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。唐高宗顯慶四年(659年),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《唐新本草》。唐永淳元年(682年),孫思邈與世長辭。
藥王洞口古松迎風長嘯,洞內清涼澄澈,似有渺渺藥香浮動,聞之神清氣爽。史載孫思邈曾寓居鳳凰觀與趙杲觀,白晝背負藥簍攀巖采藥,親嘗百草,救死扶傷;夜晚青燈黃卷,苦研醫(yī)理,終得岐黃真髓。洞南藥王廟臨崖而筑,雕梁畫棟間香火繚繞,匾懸“天醫(yī)靈廬”,旁置聯(lián)語:“荊山對峙作佛閣圍屏,沱水縈流勝蓬壺妙境?!毕鄠鲗O思邈修道于此,廣施仁術,百姓感念其恩德,遂建廟祭祀。
二
山石緘默,卻深藏千年傳說。藥王洞北山頂,一巨石形如巨龜偃臥,人稱“鎮(zhèn)山仙石”。相傳天臺寺初建,妖祟作亂,玉帝敕令東海龍王遣神龜至此鎮(zhèn)壓。藥王洞西側峭壁,天然呈現八卦卦爻,是為“八卦攢頂石”。傳說趙杲見弟子悟道艱難,遂運無上法力,凌空揮掌,將伏羲八卦圖烙印石壁,為迷途者點亮心燈。九仙女洞北側,一石突兀擎天,頂平如砥,可容數人趺坐,此乃“觀星臺”。相傳趙杲隱修老祖洞時,白日洞中苦讀黃卷,夜晚必登此臺,仰觀星漢流轉,參悟天地玄機,風雨霜雪無阻。年深日久,磐石竟被趙杲身體磨平,足見其超乎常人的毅力與恒心。
自朝元洞南行,便入南洞區(qū)。觀音洞(三圣殿)背嵌石洞,前出飛檐,中塑觀音、文殊、普賢三菩薩金身,周列十八羅漢,或執(zhí)卷,或捻珠,或秉缽,或弈棋,神態(tài)栩栩。兩壁所嵌瑯玕壁畫“觀音救難圖”尤為珍貴。自在庵洞乃僧侶清修禪房,前廊僅容旋馬,仰則危崖壓頂,俯見幽谷生云。洞分兩室,曲階相連,內室僅一小窗透入天光,炕灶猶存,歷來為高僧悟道坐化之圣所。
觀音洞東,是羅漢洞三層樓閣,懸匾“天庭”,配聯(lián)“深山藏古剎,綠樹隱圣地”。上百級石階如梯陡立,洞內敞朗,亦塑十八羅漢。相傳觀音于此現真身時,十八羅漢正在蟠桃園宴飲,循跡而至,見此青山綠水,頓覺是弘法佳境,遂感念菩薩點化,長聚此間,廣宣妙法。羅漢洞南,滴水洞蝸嵌崖底,池大如蓋,不涸不溢,清泉自壁隙如珠玉滴瀝。相傳建觀之初,觀中滴水貴如油。李姓和尚下山至鳳凰泉挑水,無論寒暑,每日往返十數里,肩肉磨爛而志不移。他惜水如命,自身渴極亦不飲半口。精誠所至,感動天臺山神,聚四方巖露滴瀝成此“滴水洞”。李仙廟玲瓏如龕,筑于觀音洞南側,內塑擔水李仙臥像:一手托桶梁,一手枕腦后,雙目微瞑,似笑非笑,猶在夢中擔水不輟。相傳李仙坐化時年僅36歲,手捧水瓢而逝,其挑水榆木扁擔竟插地生根成樹。傳說此樹因感應李仙生前醫(yī)道,剝其皮研末沖服,可療沉疴。
通往極頂之路,必經“鬼見愁”。此處巖壁幾近垂直,光滑如鑒,僅憑蜂窩般淺小石窩借力攀登,險峻異常。令人震撼的是附近巖層中密嵌形態(tài)各異的貝殼化石,無言訴說著此地滄海桑田的巨變。一道斜貫山體的朱砂色天然紋路,宛如大地深刻的血脈,與古老化石群共同凝固成一部恢弘的地質史詩。
三
北天臺山是凝固的地質史詩,油松、落葉松和楓樹等天然針闊混交林與豐富的物種,默默守護著北方典型的植物和藥物基因庫密碼;趙杲觀交織著忠義、隱逸與世事蒼茫的喟嘆。這座天地間的沉默巨著,以巖層為厚重書頁,森林為蒼翠墨痕,傳說為玄妙注腳,將自然之奇、歷史之重與生命之思熔鑄一體,亙古矗立。
如今,北天臺山不僅靜立于歲月深處,更作為文旅融合的生動載體,舒展其深厚底蘊。當地以生態(tài)為基、文化為魂,推出“天臺山文化尋根之旅”,融合地質研學、生態(tài)觀察、古道巡禮與宗教靜修,引導游客不僅看山看洞,更要讀史讀心。農家樂依山而建,窗外即云海;代縣剪紙、面塑、燙畫、北派彩塑繪畫等非遺技藝走進景區(qū),手作體驗讓傳統(tǒng)文化可親可近。四季主題文旅活動——春有山花攝影、夏有避暑禪修、秋有紅葉寫生、冬有冰雪祈福,讓這座名山煥發(fā)時代風采。當曙光輕吻古城黛瓦,北天臺山又一次緩緩打開它滄桑而溫潤的懷抱。它不僅在等待下一個心懷敬畏的行者,更邀請每一個渴望在自然中安頓身心、在文化中尋找根脈的現代旅人,踏入這本文旅交融的活態(tài)典籍,以自己的腳步續(xù)寫新的山水篇章。山風過處,松濤依舊,仿佛亙古的低語穿越時空:“所有尋覓,終將抵達?!边@聲音,是山的箴言,是歷史的回響,也是這片土地文旅共生最深沉的回聲。
(責任編輯:梁艷)